事件信息学模型和社会学研究

念念不忘 必有回响

事件信息学模型和社会学研究

我支持:解救被拐人打击人贩子,严查包庇罪渎职罪,支持加重买家刑罚(应慎重,需数据支撑,文末详述)。
我反对:没有证据就下定论,以获取流量为目的误导造谣。
我担心:似“善”做“恶”,引发网暴,伤害底层人,抹黑政府(我不挺政府但也不抹黑)。

看到:   自媒体的行为,似“善”做“恶”
结论:自媒体信息采信度低,我不看,不传
行动:有人转发了且没人怼,我怼

看到:雅迪受牵连受损,雅迪员工受损,徐州财税受损。
结论:网暴危害
行动:呼吁冷静,不无节制夸大

之前担心伤害个体,现在是解救还好。
我依然担心伤害大量普通底层人,这个问题复杂,建模说。
最终主张:一经济(共同富裕,是根),二教育,三法制。

山里人得到信息,流动到城市。

通信模块底部代表虚假信息,顶部代表真实信息,大量是中间信息真假参杂。

到城市后,底部代表生活很差,顶部代表生活好,大量是中间状态。

流动矩阵:

得不到信息留在大山出不去
得到真实信息到城市过上好生活
得到虚假信息到城市过上好生活
得到真实信息到城市过上差生活
得到虚假信息到城市过上差生活

我们要打击的是最下面那种情况。

对于不难取证的,结案无争议了。

遗留的是难取证的,属于模糊地带,存在亲属协作,本人也有主观意愿,并非胁迫。

这条决定生杀大权的红线应该画在哪里?

画低了,会漏网。

画高了,会让普通人受伤,女方,窝没了,无人养,流浪,男方,合法老婆没了,断子绝孙,成为社会不稳定因素。

案例研讨:一个女子A先来城市,后回老家半真半假说城市多好,然后当地女子半信半疑的跟着来了,领证结婚,A收取介绍费。 共介绍3人,后有人报警(报警人可能本人,但这次事件网暴发酵后可能是亲戚邻居报警,法律规定知情不报属于违法)。

按律,是拐卖。抓不抓买家?抓不抓A?

若是这种情况数量巨大,判一个是否意味着要判一万个?

很难,对吧,怎么办?

发表回复